2021年07月06日
首页 > 专题专栏 > 打击非法集资 > 非法集资案例

新型金融诈骗套路多 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时间 : 2020-04-13 17:09来源 :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线上买理财、直播挑基金、朋友圈投保险……当下伴随移动支付对消费场景的深度渗透,人们的理财意识备受激发,理财方式推陈出新。事实上,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获得可乘之机。

  2019年的“3·15”让“714高炮”、套路贷等黑幕曝光。一年间,有的诈骗分子“换汤不换药”,继续以“高额低息”等噱头“套路”消费者,有的骗子则玩起“角色扮演”的新花样:不仅冒充正规金融平台炮制“李鬼”APP,还伪装成“好心人”,号称能够“收费改不良、安全秒套现”……不少网友感叹,“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骗子的套路。”

  金融消费者到底该如何快速识别这些诈骗新套路?当不幸“中招”时又该如何“手撕”骗子,避免遭受进一步的财产损失呢?对此,人民金融用大数据和真实案例,为您一一详解。

  金融服务成投诉“重灾区” 信贷诈骗最常见

  人在家中宅,骗子天上来?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项金融服务愈发便捷,也让金融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此类案件不仅形式花样频出、犯罪手法也不断翻新。

  据百度发布的《2020年百度315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在投诉相关搜索热度最高的八大行业里,网络购物和金融服务成了名副其实的“重灾区”。

  近年来多次引发关注的“砍头息套路贷”及相关“暴力催收”现象,依然属于消费者关注的热门投诉问题。

  投诉平台腾讯110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金融信用诈骗类型中,信用贷款类诈骗占比高达68.3%;投资理财类诈骗占比次之,为25.5%。两者相加,占比超过9成。此外,仿冒类、提额类诈骗占比分别为3.7%和2.4%。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受骗比例远高于女性,贷款需求更大,占比67.9%;从各年龄段受骗情况来看,25-40岁人群占比近六成,40-55岁受骗损失最大,人均受骗金额超1万元。

  “李鬼”APP打造“皇帝新装”

  1994年出生的浙江人小伍告诉记者,他最近在网络贷款中差点损失近万元。

  小伍说,有人打电话来询问他是否有贷款需要,得到肯定答案后便加微信并要求他下载一款名为“人人贷”的贷款APP。此后,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要求随之而来。

  “等我填写好资料,审核通过后显示有10000贷款,但是要花898元升级VIP才能提现。我开了会员后,又说我的收款银行卡填写错误,必须交3000元保证金改卡号才能提现。但当我交了3000元后,又说我资金被冻结了,叫我交5000元解冻资金。”小伍回忆称,到这一步他才开始发觉不对劲,没有继续付款,对方发现被识破后,遂将小伍拉黑删除。

  据投诉平台腾讯110证实,小伍遭遇的正是由诈骗分子炮制的“李鬼”APP。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型诈骗手法,目前多款正规金融平台纷纷表示已“中招”。京东数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网络上出现部分使用京东金融产品LOGO的贷款APP,经分析发现也都是诈骗分子伪装的“皇帝新装”。

  简单而言,诈骗分子利用正规金融平台LOGO开发、销售假冒APP,一旦有客户通过APP登记自己的贷款需求,假客服就会出现,并以收取手续费、额外工本费,或是需要开通VIP权限等理由骗取客户钱财。

  “这和以前有人在线下开设冒牌的银行网点没什么区别。”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李鬼”APP的出现,实际是将以前线下的类似诈骗行为搬到了线上,但不同的是,其形式更多样、客群更大、影响更恶劣。

  曾刚建议,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要随意下载网络上来源不明的APP,而应该选择在官方网站或正规应用商店渠道,下载标记了官方或正版的应用,同时还应注意查看APP的应用开发信息,判断其是否为官方APP。

  佯装“好心人”腾挪贷款

  “有网贷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您的账户异常,需要转移到指定安全账户!”……突然听到“好心人”的这些提醒,大多数人不免惊慌。

  近期,一种新型诈骗手法屡有发生。诈骗分子先用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信息,再以如上说辞联系消费者,谎称其资金或账户遇到了“大麻烦”,而自己作为“好心人”或正规客服可以立马帮其解决。

  据了解,骗子在取得消费者信任后,就会假借注销原有的网络借贷记录之名,诱骗消费者在新的网贷平台上进行贷款,再将刚刚借到的贷款转入骗子控制的指定“账号”。当消费者恍然大悟的时候,骗子已经脚底抹油、不知影踪了。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网贷平台逐步走向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之时,普通群众对于各类线上金融平台的征信修复等系列问题相对关注。

  “这种趋势成为骗子们利用消费者的关切施以骗术的重要路径。可以看出,新的金融诈骗,顺时而变,手段更多样,更具有迷惑性。”肖飒说。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提醒消费者,要珍惜个人征信,按时还款,不要轻信征信异常或修改负面征信内容之类的骗局。同时,购买金融产品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文本,尤其是特殊条款、除外条款等,认清产品风险。

  肖飒建议,金融消费者当接到自称官方工作人员的可疑电话时,切记提高警惕。对于存疑的事项,要通过官方渠道咨询,及时辨别真伪。

  打造“疫情”概念虚拟货币

  “快来抢购新发行的‘冠状病毒加密货币’,资金将用于在境外建厂造口罩,还会用于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高收益还有意义,功德无量啊!”

  “疫情概念+区块链概念+高收益理财保证”。听到上述话语,你心动了吗?事实上,这是一种近期出现的投资理财型诈骗。

  据北京银保监局方面介绍,近期,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假借“区块链”概念宣传“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随着社会金融服务及消费者习惯发生变化,“零接触”线上金融服务迸发,不仅让老百姓享受到了7*24小时的服务,也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但是,危险与机遇共生,类似于“冠状病毒加密货币”这样的理财诈骗行为也层出不穷。其本质都是“换汤不换药”,假借时下流行的概念,进行非法集资,通过虚构投资标的、虚假宣传和高息引诱,坑害投资人。

  据腾讯110统计,在2019年金融信用诈骗主要欺诈类型中,投资理财类诈骗占比位居第二,达25.5%。与此同时,来自中国警方在线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5成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忽视收益风险,其中一半是90后。

  对于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诈骗行为,曾刚表示,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要敢于“亮剑”。

  “对于不合格的APP要坚决予以打击清理。同时,针对类型复杂的金融诈骗行为,应该对于整个产业链进行强烈打击,形成较好的约束环境,从根源上减少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

  此外,他建议,监管部门应该提高相关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并加大金融消费者教育力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伍为化名)

  (来源:人民网)

附件下载

分享到:
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商业保理信息管理系统 深圳市金融监管服务平台 广东政务服务网 依申请公开 局长信箱 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教育局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市公安局 深圳市民政局 深圳市司法局 深圳市财政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市商务局 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深圳市审计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市医疗保障局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深圳市信访局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深圳市气象局(台) 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 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