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金融工作,人民银行、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强调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
科创板、北交所建设和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通畅。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北交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券余额约4500亿元。
与此同时,科技保险、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等有序推进,为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新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金融的助推下,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刚刚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尽管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但科技创新中心东移趋势更加显著。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
总体来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广度迅速拓展、精度不断提升,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不过,科技创新这项探索性的工作存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投入资金回报周期较长,且未必会有产出,这些风险特征导致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速度。谨慎对待风险的同时也应看到,科创企业一般具有高成长、高回报的特点。因此,处理好支持科技创新与金融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写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的关键。
对于这一关键问题,此次四部门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强调,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金融机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
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要在推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针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与多样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因此,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持续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同金融机构应立足自身优势、机构定位,充分释放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比如,进一步发挥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功能,支持保险公司推广研发费用损失险等科技保险、发展专利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推出、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综合保险、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
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金融机构要在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上下功夫,进而不断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从外部环境来看,需要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支撑,健全科技金融统计和评估体系。通过专业支持,对“看不懂”“摸不准”的风险形成正确判断。从自身能力来看,各类金融机构应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组织机构体系,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增强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方案明确,重在落实,多地已经开始行动。四部门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部门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落实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各项措施,加快推进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各项举措,更好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会同当地多个相关部门出台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明确,2023年至2025年,辽宁省科技型企业贷款累计投放规模不少于3000亿元,各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不低于10%,精准有效助力辽宁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和全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将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工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