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便成为金融创新的标兵,创造出了无数个奇迹——平安集团诞生于此,招商银行从这里崛起走向世界……无数新兴金融企业在此诞生、茁壮成长。
在鼓励发展的同时,深圳严防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监管,多部门协作,为金融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培养风险意识不忘借助群众力量
据深圳市金融办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为幌子;二、以投资境外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三、以投资养老产业获取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四、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五、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为幌子;六、以“扶贫”“慈善”“互助”为幌子;七、以投资“理财”公司为幌子等。
“这些非法集资多打着消费返利、区块链等当下流行的热点概念进行炒作,通过各种媒介甚至口口相传的方式,利用无风险高收益、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口号,吸引群众投钱参与。此类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巨额收益,往往采取成立公司、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手续、租用高档写字楼、聘请名人做广告等方式,掩盖其非法目的。”深圳市金融办相关人士说。
虽然非法集资的形式多样,但深圳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创新监管,“预防”和“严打”并行,多方位化解风险:首先,多方位提高群众警惕非法集资的意识——多次出台相关的风险提示和组织开展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同时,深圳市积极地发动群众力量,争取早发现、早防范风险。深圳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深圳市非法集资案件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非法集资犯罪线索的群众予以奖励。据透露,自举报奖励办法出台以来,已对27人(次)进行奖励,共计发放奖励金56万元。
“三大系统”创新监管走在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防范措施,深圳还创新监管,运用监管科技,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据悉,针对地方金融风险早期预警难、穿透识别难、监管覆盖难问题,深圳市搭建了“三大系统”,通过监管科技的创新应用,有效提高风险精准识别防控能力,构建了全市涉众金融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天罗地网”,让涉众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我市无处遁形:
一是立项研发了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整合了工商、税务等政府单位的500余项政府数据和互联网舆情数据,创新设计“海豚指数”模型,对全市24.4万家类金融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预警信息与公安等部门的实时共享,已监测发现200余家风险企业;二是搭建了地方金融风险监管信息系统,以风险识别为导向,量身设计了P2P网贷、小贷公司、交易场所等配套监管报表体系,涉及各类监管指标430余项,逐步将上述业态纳入非现场监管;三是联合腾讯公司共建了“灵鲲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重点针对新型网络化金融犯罪行为,依托腾讯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打击黑产方面的经验,将大数据金融安全与涉重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了涉众传播、地域影响等更多维度的监测预警模型,实现了对网络借贷、众筹、交易场所、外汇交易、虚拟货币、区块链等20余类涉众金融风险企业的预警监测。该平台今年3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已识别风险企业1400余家,已全部下发各区核查并移交公安机关研判打击,向上海、四川、福建、浙江等外省市移交线索60家,协助国家处非办分析风险企业20余家。例如,该平台通过监测分析,发现“某数字资产”公司线下发行虚拟货币,1个月时间向社会公众融资8000多万元,地方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在早期阶段,及时打击,有效防范了风险的蔓延。
加大对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力度
深圳市还加大对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力度。“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工作涉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案件(尤其是资产)长期得不到处置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稳定。”深圳市金融办相关人士透露。
对此,市处非办牵头制定《深圳市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化解攻坚年活动方案》《深圳市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攻坚年三年规划(2018-2020年)》,摸清辖内陈案风险底数,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了解陈案处置难点,集中力量有效化解非法集资存量风险,增量案件得到有效遏制。针对重点案件,各区已经建立一案一策一专班的工作制度,指派专人根据案件办理情况,梳理案件信息,归集涉案资产,加快推动案件侦查、起诉、审判等工作,尽最大力度追赃挽损,确保群众利益不受较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