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共同编制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8)报告,深圳国际金融中心排名跻身全球前十,位列第9位;金融科技排行首次跻身全球前五!近年来,深圳市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性机遇,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支持金融重大项目落地,加强金融人才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
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
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已经从2018年末的12.7%上升到2019年末的13.6%。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深圳金融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实现增加值2052亿元,同步增长9.1%,占同期全市GDP的16.2%,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为深圳经济V形反弹提供了坚实支撑。
资本市场发展全球领先
深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跃居全国第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本土企业数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国第一。在金融细分行业中,证券业发展尤为突出,全国十大证券公司中深圳有3家,全国公募基金20强中深圳有6家,创投企业20强深圳有5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深圳位居全国第二。作为境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深交所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全力做好民企纾困工作,协调化解30余家重点企业流动性危机。认真抓好“四个千亿”计划落实;直接融资加快发展,2019年以来,本地企业通过境内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9000余亿元。面对疫情严峻考验,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方舟”工程,创新开展金融支持企业抗疫专项行动,已举办11场政策宣讲会暨银企对接会,服务中小企业3.4万家,放款超过2200亿元。
“双区建设”重大金融改革落地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实施,已累计实现30家公司发行上市,累计筹资额290.04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9.72万亿元。沪深300ETF期权成功挂牌,实现深市金融衍生品“零的突破”。发行全国首单疫情防控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已通过人大二审,是全国首个绿色金融立法,重点突出了绿色金融统一标准、投资环评、信息披露、行政处罚等特色亮点。按照央行部署,稳步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公募REITs试点、“跨境理财通”试点等有关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
金融科技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拥有一批领军型金融科技企业,15家企业入选毕马威金融科技50强,平安科技PCT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八;全国唯一持牌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等系统性重要基础设施机构落地深圳;全国首个金融科技(399699)指数以及跟踪该指数的LOF基金(168702)已成功挂牌交易;联合港澳金管局推行“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首期首次考试在8月15日以“线上考试”方式进行,深港澳三地1100余人参加。连续举办金融科技全球峰会,联合发起成立深港澳金融科技联盟。
对外开放合作开拓新局面
出台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推动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盟,秘书处落户深圳。与伦敦金融城签订《双城金融合作交流计划书(2020-2021)》,建立起常态化交流机制,并联合主办“疫情背景下的ESG投资”等系列主题活动。与香港财库局、香港金管局就金融抗疫、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证券化等进行深入交流。会同港澳方共同推进2019年度金融创新奖、金融科技专项奖评选活动。
金融风险防控有序推进
率先启动“深圳市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在福田、南山两个区的六个街道开展试点,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着力构建源头治理、政社联动、贴近民生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网贷风险处置,综合利用投票表决系统、失信惩戒三级公示、接入央行征信等措施,加快良性退出进度;利用上门催收、征信催收、司法催收等多种方式,持续压降借贷余额,提高清偿率。
下一步,深圳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紧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在努力构建金融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