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18(第四届)中国金融年会召开,会上颁出了年度最佳银行、年度最佳保险机构等19个大奖项。
当强监管、去杠杆、资管新规、风险管控遇上了创新、fintech、区块链、普惠金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11月27日,以深圳市金融办为指导单位、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18(第四届)中国金融年会在深圳召开。本届年会主题聚焦“强监管下的金融创新与跨界”。年会上,经济界大咖助阵成为看点,包括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等做客金融年会,就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激辩,为深圳金融发展支招。
此外,会上颁出了年度最佳银行、年度最佳保险机构、年度最佳金融跨界、年度最佳社会责任、年度最佳党建金融机构等19个大奖项。
谈创新与监管
深圳多措并举加强金融监管与创新
深圳市金融办党组成员、巡视员肖志家在会上表示,深圳始终把金融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全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圳在监管与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尝试?肖志家透露,深圳已连续13年举办金融创新奖评选,目前申报的项目超300个。同时推进前海跨境金融先行先试。近期,深圳出台《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重组的若干措施》,今年还组建首期5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意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深圳官方在金融监管方面同样不遗余力。记者在会场了解到,深圳今年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高压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并搭建了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灵鲲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挂牌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以维护金融稳定秩序。
谈区块链
“区块链仍未找到大规模商用场景”
区块链在2018年被称为互联网新的风口,众多巨头纷纷入场。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在演讲中指出,“因为难篡改、可追溯等特质,区块链有望成为社会信任的基石。”季晓南分析,目前区块链最多的应用集中在金融交易和信用建设领域,尤其在金融监管、数字共享、保险、车联网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
但是,由于标准不统一、互通困难等问题,香饽饽也有掣肘。季晓南提醒,区块链目前处于初创期,仍然没有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场景,对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切不可盲目跟风,切不可随意投资。
如何突破瓶颈,消除负面影响,更好赋能金融行业?季晓南表示,未来区块链的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创新发展的步伐。他对此开出了药方:技术创新要有突破,核心能力要提升。同时要鼓励企业跨界融合,让区块链服务好实体经济。此外,监管也要有进展,加强机制建设,允许一定探索。
谈影子银行
“不及时治理影子银行,终会碰到灰犀牛”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在世界排名第二,影子银行系统带来了刚性兑付、期限错配、多层嵌套、高杠杆等各类问题。若不及时治理,终有一天会碰到灰犀牛。
对于去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姚余栋认为是“治标又治本”,以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及信托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发展受到明显抑制,从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净值化转型对于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现在的金融环境而言,大众投资者有哪些投资机会呢?姚余栋支招认为,从全球看,中国的信用债是最具吸引力的资产之一。他分析,当前国内支持民企融资政策密集出台,且民企信用利差扩大。同时,我国信用违约率仍较低。但姚余栋同时提醒,外部环境波动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利率债仍有下行空间,而目前信用债市场存非理性因素,有明显错误定价。
谈金融政策
“要坚持稳增长防风险双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创新研究院院长、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在谈到我国金融政策时表示,当前仍处于风险防范期和释放期,政策需要坚持稳增长、防风险双底线。首当其冲是金融政策调整要适度,不能走“债务-投资”驱动老路。毛振华称,适度“稳增长”可缓释经济快速下行导致杠杆率被动攀升的风险,实现“好的去杠杆”,但如果政策宽松过度,可能导致“糟糕的通胀去杠杆”或重回“债务-投资”老路。货币政策要注重结构性调整。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他认为,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倾斜,“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领域,从而加剧债务风险。”
对于金融业的主体,他特别提醒,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遏制过度金融创新,因为过度金融创新一方面会加剧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过度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