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参与建设多元化跨境支付体系、创业板改革并启用第三套标准、资本市场建设服务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与深圳紧密相关的成果获得了充分肯定。
小支付作出开放大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十四五”时期,人民银行聚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为金融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其中之一便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建设并完善多渠道、广覆盖的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
近年来,深圳依托前海、河套等重大战略平台,陆续推动落实了一系列国家金融开放举措,覆盖跨境贷款、跨境债券、跨境投资、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和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等多个方面,一大批金融开放试点在深圳先行先试,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跨境支付领域,深圳着力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深化跨境支付方式创新,全国首创移动支付“外包内用”“外卡内绑”,解决境外人员“支付难”。首推互联互通的微信香港钱包,于2024年初获批将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从粤港澳大湾区推广至全国。2025年上半年,微信支付外卡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倍、1.5倍。
此外,深圳还探索形成了“跨境支付服务组合拳”“五步巡检法”“三步走优服务”“应急兜底支付”等近10项创新机制,通过支付小切口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形成以深港账户通、汇兑通、融资通、服务通、跨境理财通、跨境征信通“六通”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新格局。2025年1—6月,外籍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8587.54万笔、118.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
纵深推进创业板改革
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多层次、广覆盖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备。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成功设立并高质量推进北交所建设,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稳步发展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股权市场。今年6月,又在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措,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迎来首单受理。
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2020年8月落地的创业板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交易、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创新。截至目前,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163家,其中注册制改革后上市企业69家。
今年以来,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首单获受理企业就是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普微),该公司尚未实现盈利,成功获受理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不断提升。大普微本次IPO预计募资18.7785亿元,目前审核状态为已问询。
大普微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主要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固态硬盘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拥有自主研发主控芯片、固件算法和量产能力。作为创新型企业,大普微具备高研发特征,最近三年累计研发费用合计为7.37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逾36%。
提升资本市场含“科”量
吴清表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根据梳理发现,这24家公司中有4家来自深圳,分别是工业富联、比亚迪、立讯精密和迈瑞医疗。作为创新之城,深圳积极搭建资本市场平台,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
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上,深圳突出支持科创企业IPO,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比重超50%,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上市资源持续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与此同时,深圳私募创投股权机构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前三,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作用突出。截至2024年底,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高新科技企业项目超1万个,投向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在投项目近5000个。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