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信息来源: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08-11-18 00:00:00

  深圳1979年建市,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全市总面积1953平方公里,下设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1.55万,其中户籍人口约212.37万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8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1980年至2007年,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4.3%,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6.9%。今天,深圳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设施良好、功能齐全、法制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深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本市生产总值6765.4亿元,增长14.7%,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人均GDP在全国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628美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95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增长2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增长5.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5亿元,增长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增长31.4%。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公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市成长竞争力等综合评价中,深圳均名列榜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效益深圳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圳高度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2007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70亿元,增长64.8%,上划中央收入达2112亿元,增长78.9%,深圳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有力推进,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到27.7立方,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机关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检测示范城市之一。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以高新技术、物流、金融、文化为四大支柱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生产高位稳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0.1:50.9:49.0。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增长20.5%,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 58 %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近七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3.1%。基本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5%,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7%。海港空港创下两个2000万的佳绩,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10万标箱,继续稳居世界集装箱港口第四位;深圳机场是内地第四大繁忙空港,2007年旅客吞吐量达2062万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商贸、旅游、会展业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5亿元,增长14.6%。接待过夜入境游客 831.3万人次,增长 16.6 %。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的展会体系初步形成,第九届“高交会”、第三届“文博会”和首届“物博会”、“金博会”等一批高端产业展会获得圆满成功。

  三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深圳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2007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3.34%。全市专利申请量35808项,增长20.5 %,其中发明专利19198项,增长31.7%,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增长30.6%,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32件,均居全国、全省前列。其中我市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数量已占全国的三成,居内地大城市第一位。华为、中兴、迈瑞公司的三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功绘制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新校区扩建正式动工,一批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和引进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研究院所。与香港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深港创新合作全方位展开。成功举办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搭建起引进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新桥梁。

  四是国际化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4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714亿元,增长11.6%。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提升辐射力、竞争力的港口、机场、轨道、城市快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正式动工;轨道交通5条线路全面开工,2011年前将完成新建155公里轨道交通的任务,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体系。一批资源能源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实现大的突破。规划建设光明、龙华、大运、坪山等四大新城,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呈现新局面。全市有一半的土地被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内,用作郊野游览和自然生态用地。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 平方米。在全国首个被授予“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治污保洁工程强力推进,“蓝天行动”成效显著,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燃煤机组全部脱硫城市。国Ⅲ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初步得到控制。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新建污水主干管网130公里。深入学习考察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城市建设管理经验,推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的行动纲领、9个配套文件和80个具体项目。全面推行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继续强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工程等工作,一批乱点难点得到整治,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面建成。

  五是改革迈出新步伐。对于应改革之春风而生的深圳经济特区来说,充当全国改革的“试验田”, 是特区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28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实践、开拓创新,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7年,我们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继续推进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绩。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集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进展顺利,市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超过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各项经济效益、质量指标均位居内地大城市前列。全面整合各类政府性专项资金,清理预算单位自有账户结余资金,财政性资金统筹调度、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公安体制改革、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和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非行政许可清理,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348项,减幅达50%。出台《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在6区和16个政府直属单位开展试点。建立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强化政府目标管理,政府行政执行力明显提高。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内部机制改革、法定机构试点按计划有序推进。

  六是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875亿美元,增长21.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增长23.8%,实现出口总额十五连冠。目前,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出台《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为深圳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政府服务,越南经贸合作区等项目扎实推进,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跨国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全年深圳企业境外协议投资额增长32%,对外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54.8%。深港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正式开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1+6”合作协议,形成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澳门建立双方高层沟通协商机制,深港、深澳合作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之一。区域合作和对口扶持工作积极推进。编制《深圳市对口合作与服务全国“十一五”规划》,和湖南、江西两省签订加强经济社会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加强。

  七是和谐深圳建设取得新成果。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定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制定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2007年,涉及一般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投入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28.3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72.6%;涉及民生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总计投入200.6亿元,占政府投资总规模的7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达到24870元,居全国内地大城市第一位。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建立了“零就业家庭”灭零工作长效机制,全市登记失业率2.29%。出台少儿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初步实现“全民医保”。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5万,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5万,均居全国首位。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打击恶意欠薪力度加大,农民工就业管理服务加强,被评为“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六个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卫生系统重点项目和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大,社康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费用进一步得到控制,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力解决。特区外公交、水务企业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公交覆盖率、水务一体化水平及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区内建成区基本实现500米公交全覆盖,特区外建成区500米公交覆盖率达到65.7%,被评为“全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示范城市”。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稳、信访工作责任进一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深入。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市刑事案件下降5.5%。稳步推进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建设,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动工建设,大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加强市场监管,开展打击黑网吧、假牌、套牌车、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0.1%,死亡人数下降5.1%。在“全国宜居城市”和城市生活质量评比中,深圳均列第一名。

  八是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着力加强宣传与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党的十七大、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和第十次党代会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关爱行动”、现代公民培育、和谐创建、社会诚信建设等工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公园文化节、社科普及周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扎实推进。成功取得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办权,大运中心建设和大运承办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上半年,我市一手抓抗震抗涝救灾,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的救灾任务,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全市完成本市生产总值3532.9亿元,增长10.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0.9亿元,增长10.3%;外贸出口总额817.9亿美元,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2亿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5亿元,增长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1亿元,增长41.3%。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特别针对深圳提出,现在特区的特,就在于走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前列,在于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列,在于继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于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广东省委要求,深圳要继续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拿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措施,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为全省和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跨越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解放思想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从思想到思路,从敢想到敢干,从讨论到行动,从学习到实践,从问题到措施,真正将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放到推动新一轮发展大跨越,显著提升深圳的国际化程度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放到以人为本,显著提升全体市民的民生福利水平和文明素质上。

  下一步,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文明,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做出新贡献。

  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高扬特区旗帜,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以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努力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大胆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攻坚,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科学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逐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社会自主管理、政府科学调控的善治格局。 以深港合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把深港合作作为解放思想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加强深港金融合作,实质性推进河套地区开发,大手笔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合作,全面学习借鉴香港的城市管理经验,以香港为榜样,打造一流水准的国际化城市。深化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丰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方案,大力推进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全力扶持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各项改革,学习新加坡“淡马锡”经验,探索将国资委设立为法定机构,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企业境外发展的全球经贸协作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努力培育更多深圳本土跨国企业群体。大力推进越南中国(深圳)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打造全国境外合作区的样板项目。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旅游、劳务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二)坚持好字优先,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高科技城市特色,抓核心技术、抓高端项目、抓品牌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继续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提升深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强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创新资源的聚集整合。加快一批重点实验室等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壮大我市研究院群,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制定完善“深港创新圈”建设战略规划,促进深港两地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切实提高我市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力争2015年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业创新发展,建设全国金融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产业链条,推动陆海空港同步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一批物流企业。培育发展现代商业新型业态,加快构建覆盖面广、结构合理、活跃繁荣、辐射力强的城市商圈体系。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科学安排、统筹兼顾,着力推进事关未来发展后劲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重大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福利、事关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重大项目的建设。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的政府投入。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4安排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总投入554.9亿元,所占比重比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政府投资计划中民生领域的投资223亿元,占74.4%,比重进一步增加。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均衡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同心协力加快破解交通拥堵难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应急能力和水平,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市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四)坚持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加快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深圳的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增进市民群众和广大劳务工的文化福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和先锋城市。全力做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品位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和修编工作,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加快实现法定图则全覆盖。加强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开展城市美化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深入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大特区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四大新城的开发建设,力争把四大新城和宝安、龙岗中心区建成缩小特区内外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示范区。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全面实施《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及9个配套文件和8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推动城市生态文明水平不断进步,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截排收集管网系统建设,尽最大努力争取两年内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加大基本生态控制线监测和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生态风景林和水源保护林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加强节能减排执法,建立推广产业能耗指导标准,实施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街道综合执法体制,丰富和创新城市管控手段,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继续落实查违工作责任制,强力查处违法建筑,加大力度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问题。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强力推进东江水源工程二期等水源网络及公明、铁岗、清林径水库和东江下矶角等工程建设。加快深圳第二个LNG接收站、国家成品油深圳储备基地、天然气安全储备库、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六)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行政责任体系“1+6”文件要求,完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继续强化政府目标管理,推广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出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力争3年内率先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目标。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和政风建设。探索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深入推进聘任制公务员改革试点,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更有活力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加强公务员学习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树立清正廉明、干净干事的政府形象。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