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深圳第一季度金融运行情况
一、金融总资产平稳增加,金融效益总体向好,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继续增强
一季度末,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6.2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6.65%。其中,银行业总资产5.53亿元,同比增长15.83% 。一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税前利润274.57亿元,同比增长21.06%。其中,银行业实现税前利润240.54亿元,同比增长28.80%。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94亿元,实现净利润30.95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一季度,已经有15家金融机构明确来深发展,其中法人机构13家。
二、存贷款规模平稳增长,利润增速回落,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但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大
截至3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9.35%,比去年同期低11.01个百分点。存款增长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增长放缓趋势显著。一季度各项存款增加1026.34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少增1215.28亿元。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利率市场化效应持续发酵,导致今年以来深圳银行业存款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3月末存款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的局面为近十年来首次。二是互联网理财产品加速分流活期存款。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借助春节营销攻势进一步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加速了对活期存款的分流,深圳辖内银行感受到明显压力。
截至3月底,本外币贷款余额2.62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15.05%。一季度信贷投放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规模大。一季度新增各项贷款1388.5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68.35亿元,创下仅次于2009年的历史第二高水平,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升。二是结构优。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显著回升,新增317.4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4.1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22.50%,排在所有行业第一位;新增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400.8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16.52亿元。
一季度,深圳银行业累计实现税后利润212.94亿元,同比增加35.58亿元,增长20.06%,比去年同期下降0.37个百分点。剔除个别银行的利润统计口径调整因素,实际利润增速14.18%,比去年同期下降8.24个百分点。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可能进一步放开,行业竞争更趋激烈,负债成本的抬升使净息差面临持续收窄的压力。2013年末,深圳银行业净息差2.72%,比2008年末下降了39个基点。
截至3月底,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有小幅反弹,不良贷款余额205.37亿元,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不良贷款率0.79%,比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尽管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但近年来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稳定势态被打破。同时,逾期贷款也出现快速增长,反映后期不良贷款生成压力较大,体现出较大的信用风险防控压力。
三、金融市场交易涨跌互现,跨境资金流动显著增长
2014年一季度,深圳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量6.25万亿元,同比下降4.63%;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0.97万亿元,同比下降67.25%。1-3月份,深圳黄金夜市成交量4.97万吨,同比增长58.37%,占金交所交易量的51.14%;黄金夜市成交额3508亿元,同比增长24.46%,占金交所交易额的27.66%。 1-3月,全市现金净投放440.34亿元,同比增长2.91%。
1-3月,全市跨境外汇收支总额17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14%;收支逆差6.43亿美元。银行结售汇总额7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0%;结售汇顺差295.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跨境收支差额与结售汇差额出现较大背离。
截至3月底,全市56家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金额21026.47亿元。交易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10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地区结算量占73.1%。
四、证券基金期货行业整体保持增长,各板块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前列
一季度,辖区证券公司经营情况持续向好,总资产合计5624.73亿元,较年初提高11.13%。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2773.61亿元,增幅达12.16%。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94亿元,同比增长7.13%,实现净利润30.95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1-3月,辖区证券公司代理证券交易金额 28469.80亿元,同比增长33.32%。辖区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9089.57亿份,比年初略有增长,目前辖区基金数量共计474只,占全国的29.2%,占全国第二。
辖区13家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余额248.97亿元,比年初增长18.13%;总资产308.89亿元,比年初增长13.88%。1-3月,辖区期货公司累计实现代理交易额99115.25亿元,同比下降1.68%。但受利息净收入大幅增长影响,辖区期货公司整体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增长36.36%。此外,期货公司自去年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以来,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有望改变期货公司业务模式单一的现状。
截至3月底,深圳共有上市公司185家,继续排名全国第六(前五名为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6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42家。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算法)18851.22亿元,排名全国第三。1-3月累计募集资金净额(扣除发行费用后的融资额)185.7亿元。截至2014年4月9日,辖区185家上市公司中有164家已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164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588.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56%,若185家公司年报全部披露,增长率将进一步提高。
五、保险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一季度,深圳保险市场共实现保费收入173.09亿元,其中,产险公司保费48.54亿元,寿险公司保费124.55亿元。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38.76亿元,同比增长45.14%。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2000亿元。具体来看,市场运行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业务在去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平稳发展。今年一季度深圳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41%,虽然较全国保费同比增速低12个百分点,但这一增速是在去年深圳保费增速较高(25.16%)的基础上实现的(去年全国保费增速仅为6%);同时,从月度看,前两个月保费收入分别增长28.67%和24.0%,依然延续了深圳一贯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势头。
二是保费增长呈现产险较“稳”和寿险较“快”的特点。今年一季度,产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15.28%,与近年来产险的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寿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26.9%,继续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的势头,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三是传统寿险业务高速增长,业务占比大幅度提升。随着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行业投资收益率逐步提高以及银保新政(今年3号文中规定银保渠道保障性产品占比不低于20%)实施出台,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3.5%-4.5%的传统寿险产品,这些产品的销售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寿险的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深圳传统寿险保费同比增速高达500%,业务占比达到26%,较去年同期上升20多个百分点。
四是业务结构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产险看,非车险比重有所提高,占比达到39%(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尤其是工程险、责任险、信用险和特殊风险等险种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1.65%、23.21%、30.86%和33.78%。从寿险看,标准保费同比增长35.6%,高于规模保费增速8.7个百分点,新业务内涵价值持续提升;健康险、意外险和传统寿险等保障性业务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十年期以上业务占比及新单折标率等指标明显提升,寿险业务质量不断提高。
六、资本市场运行平稳, 各项指标有起有伏
截止一季度末,深市上市公司共计1578家,中小板增加18家,创业板增加24家。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8.89万亿元和6.40万亿元,略微增长。深证成指下跌11.48%,深证综指跌1.68%,中小板指数下跌7.73%,创业板指数上涨1.79%,B股指数下跌5.50%。
一季度深市股票累计成交金额为7.16万亿元,比上季度增加10.90%。其中,中小板成交金额为3.27万亿元,比上季度增加18.92%;创业板成交金额为1.91万亿元,比上季度增加15.81%。
一季度股票筹资金额763.66亿元,比前一季度增加60.13%,IPO筹资132.65亿元。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11241.00万户,比上季度末增加1.40%;一季度机构新开户和个人新开户分别为0.82万户和160.28万户,机构新开户较上季度增加15.98%,个人新开户较上季度增加19.04%。
七、前海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加速聚集
截至3月末,前海入区企业累计5817家,注册资本4113亿元。其中,金融及类金融企业3431家,占比59%。金融企业中银行类金融机构10家,证券类金融机构37家,保险类金融机构11家,各类股权投资企业达2030家,实现募资规模达6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商业保理公司104家、融资租赁公司91家、小额贷款公司12家、担保公司43家等一批准金融机构扎根前海。从资本构成看,已注册的金融企业中超过八成由民资控股。此外,在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下,民营银行(如腾讯前海银行)、自保公司(中广核集团)、国内大牌电商小贷公司(如阿里小贷)等新型金融机构已达成落户前海的初步意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