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6月深圳金融业基本情况

信息来源: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14-08-27 00:00:00

  一、金融业运行保持平稳,金融总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4年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02.21亿元(占GDP14%,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比去年同期增长10.3%。截至6月末,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6.60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91%;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6%;本外币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2%;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1-6月,深圳金融业(不含保险)实现税前利润593.84亿元,同比增长25.90%。其中,银行业496.11亿元,同比增长22.48%1-6月,辖区内17家法人保险公司资产总量突破2.2万亿大关,营业收入达2030亿元,同比增长24.13%,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29.84%,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总额均排名全国第二。上半年,深圳辖区保险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02.16亿元,同比增长21.21%保费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6月末,辖区17家证券公司总体规模仍居全国前列。其中总资产、净资产均居全国第一位。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96亿元,同比增长15.22%;实现净利润75.37亿元,同比增长46.02%,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位。辖区20家基金公司管理基金448只,基金资产净值8498.18亿元,增长4.61%。辖区13家期货公司总资产334.10亿元,较年初增长23.17%,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28.33%。今年1月份IPO                  

  重启后,辖区新增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各1家,截至6月末,辖区共有上市公司185家,排名全国第六,总市值1.9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三,比年初增加2.08%。截至6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共计1581家,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9.47万亿元和6.79万亿元;上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量达12.41万亿,与上年同期增长14.48%,保持稳步提升。

  上半年,深圳全市共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6392.09亿元,同比增长65.07%。其中,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4411.15亿元,同比增长36.47%;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1949.53亿元,同比增幅2倍。跨境人民币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二、金融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我市全面启动2014年金融招商工作,通过分类梳理汇编我市、各区各类金融扶持政策并汇编成册,重点面向全国大型民营金融企业集团、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等615家机构(第一批)累计递送了投资邀请函和政策汇编,广泛宣传我市金融营商环境和金融战略规划,重点加强深圳金融业及前海先行先试政策的宣传推介。截至6月底,全市新引进金融机构20家(其中法人机构15家),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市金融机构总数335家,其中法人机构数量137家,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继续增强。

  三、金融要素交易平台实现快速扩容。截至6月底,我市开业运行或取得业务资格的要素交易平台有13家(包括2013年新批设4家交易场所),正在筹建的有17家,业务范围涵盖金融资产、粮食、大宗商品、稀贵金属、钻石、酒类、航空航运等多个领域。其中,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通过深圳本地市场挖潜和市外各地开发,今年以来新增700多家各地优质企业前来挂牌,截至6月末,挂牌展示企业数量已突破3500家,继续巩固全国挂牌展示企业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地位,目前已经形成了梧桐私募债“信合”、“天合”、“金合”、“地合”等4大系列的债权融资产品,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创新业务也陆续推出。前海农产品交易所、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全国影响力也快速提升。近期,平安集团、中信集团、中粮集团等一批有实力、有资源的企业将在深圳设立金融资产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将极大提升我市金融要素交易平台的全国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

  四、互联网金融产业建设进度加快。今年3月,我市颁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国内首个由市级政府发布实施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政策,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构建完善高效的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政策出台一个月内,市金融办牵头福田、罗湖和南山筹建深圳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规划面积近100万平方米,集聚和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59日,市政府对深圳(福田)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深圳(南山)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深圳(罗湖)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进行授牌,各园区正式启动了招商入驻工作,目前,已近100家企业有入驻意愿。5月,我市召开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筹备会,推进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筹备,目前已向民政局申请了名称预核准,正在着手研究制定行业协会章程、工作机制以及选举办法。

  五、民营银行试点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积极争取。在获悉银监会关于研究推动民营银行试点的工作规划后,我市抓紧筛选确定符合条件的深圳本土民营企业作为发起股东,正式上报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恳请设立前海储贷银行的请示》。今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公告,同意我市的腾讯公司和百业源公司作为联合发起企业在前海组建设立民营银行,由此正式明确深圳成为民营银行首批试点地区,业界示范影响巨大。腾讯、百业源民营银行业务以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为主,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移动平台拓展新的渠道、产品和运营模式。目前腾讯集团正抓紧与中国银监会沟通,待上级部门正式批准,争取在首批获批城市中率先开业。在获悉中国银监会允许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可在广东(深圳)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后,金融办会同深圳银监局研究梳理了申报消费金融公司的有关材料,并报至中国银监会,正待有关部门批准。

  六、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创新业务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深圳共批准116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资格,今年新批的18家小贷企业股东实力普遍雄厚,其中有5家大股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有联想控股、宇龙、中集集团等重量级企业集团。结合行业诉求,全面放开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外部融资比例,允许总融资比例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200%,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批准成立了小额再贷款公司,扩大了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利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为平台开展小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前海股权中心已有6款产品完成投融双方对接,总规模约1亿元。4月,正式核发了同心小额再贷款公司的业务资格,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范围向辖区小额贷款公司发放信贷资金,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能力。

  七、大力推进前海金融开放创新,利用前海契机提升深圳金融市场开放度。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稳步推进,截至6月末,深圳市银行共办理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135笔,备案金额合计360亿元,共涉及前海贷款企业74家,香港贷款银行29家,深圳结算银行23家。其中已正式签订贷款合同48笔,合同金额合计76.6亿元;累计提款金额65亿元。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原则同意前海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赴港发行30亿元人民币债券,并将募集资金的一定比例掉回境内使用,前海金控、顺丰速运等公司也在积极开展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准备工作。外商投资股权投资试点(QFLP)稳步开展,2014年新增5家试点企业,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7家,注册资本近60亿元,其中3家企业成功发行外资股权基金,金额包括1亿美元和35亿人民币。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QDIE)方案获国家外管局同意,待合适时机推出。QFLPQDIE两项政策的落地将打通我市双向跨境投资渠道,为前海打造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创造条件。在上述政策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上,近期我市研究提出了恳请“一行三会”支持前海金融改革创新的一揽子政策诉求,争取上级监管部门更大力度支持,进一步丰富前海金融先行先试政策体系。随着前海金融开放创新政策不断推进,前海金融产业呈现加速集聚发展态势,截至20146月末,前海注册入区企业中的金融类企业共4992家,占全部入区企业比重达53%,除银、证、保、公募基金等传统金融业态外,聚集了大量PE/VC、公募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保理、小额贷款、要素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企业。

  八、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健康稳定。上半年,深圳市社会融资规模354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884亿元。总体来看,金融业对深圳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银行业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7876.3亿元,同比增长19.4%,同比增速高于大型企业10.8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13.7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6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提速。6月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239.98亿元,同比增长69.36%,高出各项贷款增速55.8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7.45亿元,同比多增43.36亿元。深圳辖区上市公司上半年累计股票筹资金322.81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67.78%。保险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1-6月,深圳保险业共承担各类风险保障超过8万亿元,累计赔付支出77.65亿元,同比增长35.68%,为风险保障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过80亿美元,推动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保证保险同比增长58.25%,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保险服务。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市一半以上三级甲等医院,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年6月,随着巨灾保险协议正式签署,我市巨灾保险试点正式落地,标志着深圳在国内城市率先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极大提高城市灾后恢复能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关附件: